藏在壁画里的文化密码澎湃在线
2023/6/10 来源:不详
藏在壁画里的文化密码
孙玉珍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也请原谅我的粗心大意,更请原谅我对家乡文化的忽视!在一年以前,我还不知道在家乡司空见惯的祠庙窑窟里,散落着这样一批工笔彩绘、线条细腻、生动传神的古代壁画群落!
当我们迈过一簇簇露珠洒落的荒?,穿过一朵朵自在摇曳的野花,推开吱呀的木门,捊去若有若无的蛛网,那些离我们有上百年、甚至还有上千年的壁画,露出了姿容素雅、内蕴丰富的真容。
走在熟悉的土地上,踏上拍摄、寻找的路途,从董志塬腹地到蒲河川里,从四合塬上到子午岭深处,当把它们连缀起来,从中竟然发现了隐藏在壁画里那远去的历史烟云、文化意象。
从年深秋到年暮夏,我先后与市民协名誉主席李建荣、市陇原读书会发起人郑晓红、南佐遗址文保员徐磊、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会员张明鹏等一行人,走访了部分壁画留存所在地,对全市壁画的现状、保存,以及传承情况进行了大致了解,触发了些许感想并记叙下来。
北石窟寺圣母宫壁画
一、透过精美壁画后面那条时隐时显的线,我看到了什么?
去年深秋时节,我们来到西峰城区东北角,绕过弯弯曲曲的胡同,我们来到西峰区温泉镇傅家老庄的荣光寺。荣光寺,这个名字更接近于宗祠的名号,包含着家族的荣耀,褒扬着祖先的丰功。那么,它的故事真的如寺名一样骄傲辉煌吗?
院子里,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们正在除草,李建荣向他们嘘寒问暖,询问寺院保护情况。对于我们的突然到来,这些老人们好像心有灵犀一样,围上来兴奋地告诉我们,荣光寺已于年被列为西峰区文物保护单位。
迎着澄澈的秋阳,我们走向正殿。门楣上,红底白字木匾上的“荣光寺”三个大字遒劲风朗,两侧木质山墙上有麻姑献寿等寓意孝亲的图画和栩栩如生的花鸟彩绘等。
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正殿,踩在一尺见方石块铺就的地面上,顺着李建荣所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什么?
西峰区荣光寺壁画
整座建筑真是一座小型壁画宝库!在左、右两面四五米高的墙壁上,绘着满墙的壁画,这些壁画如同现在的漫画书一样,分成大小不等的格子,每一个格子中都是一个故事场景。正殿壁画故事题材主要取自《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桃园结义、火烧赤壁等场景。两个侧殿左右两面墙壁上也是满满的壁画,故事主题取自《封神演义》《西游记》《二十四孝》等。正殿的梁柱上,只要能落下画笔,都绘有一幅幅精美的壁画。
这里的壁画,人物形象无论男女大都形体丰腴圆润,面庞饱满,眼神柔和,衣冠华美绮丽;战马毛色发亮、肥硕壮实,扬蹄嘶鸣、飘逸潇洒;亭台楼阁也高低错落,风格各异,整个壁画有唐代绘画中富足、安逸的神韵。
此时的我真的被震撼了!为何在这里,有如此数量较多、且画技水平居高的壁画?荣光寺那荣光的底气在哪里?
当和这里的村民说起此寺的来历,我才知道,这座寺确实与一位伟大的人物相关,这位伟大的人物就是西汉义阳候傅介子。
《汉书傅介子》中说:“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恰好本栏目在上一期的《探秘北地郡》中,我们考证了北地郡的郡治在如今的庆城县马岭镇。由此,结合史书典籍中的记述,傅介子就是地地道道的庆阳籍人。
关于傅介子其人其事,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地处西域的楼兰、龟兹私通匈奴,“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西域不稳,傅介子请命出使大宛,到楼兰后责问两地逆行之状,两王皆服罪。傅介子先诛斩匈奴使者后,以其敏锐、细心,以及对时局分析,认为当时的楼兰王安归阳奉阴违,暗通匈奴,没有归服之心。于是,他只带领几百兵士深入楼兰国,计诱斩杀楼兰王。为了稳定政局,他恩威并施,当即告谕当地官员:“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声色俱厉的气势、由内而外散发的威严,震慑了或将逃遁、或蠢蠢欲动的官员,使汉之西部边陲恢复平静,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安全。
汉昭帝感于其有勇有谋、平定西域之功绩,封傅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
傅介子征服楼兰所立下的赫赫功勋,不仅对当时及其后来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壮大、文化交流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他那种沉淀在基因中、具有北地人性格中特有的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的胆略和气度,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也被后世文人所称诵。
如东汉的班超就掷笔直书:“大丈夫当如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可以事笔砚乎!”唐代大诗人李白亦钦佩不已,在《塞下曲》中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当合上史书,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高大健硕、五官硬朗、身上黄土气息浓郁的庆阳勇土,仗剑上马,从北地边塞向西域沙漠奔袭,在他的心中,维护国家威望、守护民族安宁至高无上、责无旁贷,他的身上,既有上马杀伐的果敢与无畏,亦有保家卫国的侠骨柔情!
是啊,这样一位有担当、有雄才大略的男儿,是担得起荣与光这两个字的,他是我们庆阳的英雄男儿,更是傅氏家族的荣光之誉!难怪,在壁画中,我们能品味出到修建者和画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能感受到傅家后人基因中的荣耀感!
在荣光寺北面百米之遥的介子山,是傅介子父母的坟墓,被村里的傅家后人妥善看护着。傅家祠堂,位于宁县良平镇,是傅家后人缅怀先祖的所在。而傅介子,则长眠于庆城县庆城镇西塬村,陵墓四周松柏笔直苍翠,宛如他的铮铮铁骨,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荣光寺曾经历过一次搬迁,之前设在塬边的窑洞里,后来窑洞坍塌,在现址重建。如今存于荣光寺的壁画绘制于清代,是西峰周边一位何姓与一位曹姓画匠所作,其名已不可考。比照如今现存较为丰富的壁画规模与较高的画工水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在荣光寺的窑洞时期或者更早,其壁画规模是否更为宏大、更为精致?它的壁画内容是不是描述了傅介子英勇辉煌的一生?
历史翻过两千年,傅介子其人其貌已不可见,但史书上简短有力的文字,与丰富传神的壁画之间,有着一条时隐时显的线,那条线中有他坚毅高大的影子,有他光辉的足迹,亦有傅家后人虔诚的守护和传承,更有庆阳男儿维护边地稳定、国家统一的历史留痕!
二、穿过时代的大写意:我听到了什么?
今年夏末的一场急雨后,我们从塬头走向河川,来到了肖金镇纸坊村,宽阔的川道里,濡湿的空气弥漫在小村庄的上空,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蹲坐在山脚下的庄院边,默默望着眼前那一座灰瓦白墙的小庙。近前观看小庙,正门两边有巨幅手绘的黑白色大型门神壁画,他们身披铠甲、手持斧戟,威风凛凛站立左右,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同行的徐磊告诉我们,这座小庙叫五圣庙,是纸坊村脱姓人的家庙。这里的脱姓可一点都不简单,他们有着自元以来世代相传的族谱,在族谱上,清晰地记载着他们的祖先是元代的脱脱丞相。
脱脱丞相即脱脱帖木儿,他是元末政治家、军事家,文能治国理政、武能带兵征战,历史上做过重大贡献。《元史》里说,他主持修编了《辽》《宋》《金》三史,倾力辅佐当朝皇帝力挽元末之颓势,减轻盐赋、疏浚河道、治理黄河河患等。当时,面临元末各方势力的权力之争,他的政治生涯可谓坎坷凶险,在失去天子的信任后,他先是谪贬云南,后又被矫诏饮鸠而亡。
时代更替,往事不复。脱脱丞相如今长眠于河北,他的后人们在千里之外为他修筑了庙宇,建了祠堂,以此怀想曾有的辉煌,铭记历经的磨难。
在扑鼻而来的青草清香中,我们走进五圣庙,庙内面积不足十平方米。就在这狭小的空间里,除了一面墙曾是以前的正门没有壁画外,画匠在其他墙面上依据空间大小,都绘上了疏落有致的壁画。这些壁画的故事为历史上确有记载的四大刺客故事,即荆轲刺秦、专诸刺僚、豫让剁袍、聂政刺侠。还有两幅具有写实意象、反映清朝男女主人公生活片段的壁画,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这种类型的壁画在庆阳极为罕见,也显得格外珍贵。
脱脱丞相的后代们怎会从莽莽草原落脚到秀美陇东呢?
据《元史》记载,就在脱脱丞相被贬之时,他的长子哈剌章和次子三宝奴分别被安置到肃州(今酒泉)和兰州。他们的行走路线现已无可考,我们听肖金镇纸坊村石咀自然村脱氏后人、72岁的脱得博说,小时候,他听老人讲,当时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脱脱丞相的二儿子三宝奴带领部分族人逃到纸坊川,隐姓埋名为周秉(音),才得以活命,之后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在历史上,庆阳这块区域处于游牧与农耕的分合线上,自古就是战乱频发地,也是北下南上的战略大通道。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在经过惶惶逃命和长途跋涉之后,三宝奴与其族人们疲惫不堪、人困马乏,当来到如今的纸坊村后,蒲河滔滔,水草丰美,川地宽阔,亦种亦牧,确是一块休养生息的好地方。这里的原住民们心怀悲悯、乐善好施,于是,他们暂时歇脚、补充给养。当再次出发西进时,部分族人厌倦了逃亡漂泊之苦,索性留在这里。直至脱脱丞相冤情昭雪、其二子回京受封时,他们割舍不下对这方土地的感情,终未回迁,至今已融入了汉族大家庭,成就了一部民族融合史的实证。
我想,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这座小小的五圣庙里,为何既有反映达官显贵日常生活的壁画,也有彰显忠勇思想的历史事件壁画。脱氏后人们不画佛道高人,不画神话传说,只是想用这种艺术形式来缅怀祖先。
五圣庙的右边,是新建的脱氏祠堂,它的左边,是一方一人多高的碑——贞娲碑。
贞娲碑上完整叙述了真实、惨烈的脱家女儿甘于牺牲自己、拯救全族的故事。
清朝同治兵燹时,匪众欲要攻破脱家族人躲藏的堡子杀人掠财,这时,匪首看上了在堡墙上料敌的少女贞娲,提出只要把贞娲献出来,就可以饶了全族人的命,但族人们宁可被杀也不愿献出自己的孩子。
就在全族人命悬一线的时候,贞娲站出来了,她愿意用自己的花容月貌换取全族人的宝贵生命。族人阻挡不住,眼睁睁看着贞娲被土匪掳上马背而去。
当族人们眼含热泪、看着马队渐行渐远时,马队却在走到一个叫九道湾的石砭上停下了脚步。大家正在疑惑时,从那边传来不幸的消息:贞娲跳崖了!待匪去后族人赶到,贞娲已经闭上了她美丽的双眼,离开了她深爱的亲人们!她纵身一跃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族人的心中。
为了纪念贞娲大义凛然、拯救全族的壮举,脱家族人勒石刻字,以纪念这位贞烈女孩。
这两个真实事件一件发生于元代、一件发生于清代。穿过时代的大写意,我听到了历史决绝前行的脚步声,它或激荡、或严酷、或温情、或无情的声音,在时空穿梭中回响,在庆阳历史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从中,我能感受到在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事件,我也感受到了这块土地以宽厚的胸膛安抚累殇生灵,感受到这里的人们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内生精神,在历史画卷上描摹出动人心魄的色彩。
如今,纸坊村村民在五圣庙旁新建了脱氏宗祠和崇义阁,两座建筑依旧雕梁画栋、金身塑像,依旧在墙面上用绘画语言,生动再现了前人们的主要功迹,以供后代瞻仰。我想,这既是家国情怀的精神传承,也是对壁画的艺术传承。
三、沉浸在古韵雅意的画卷中:我想到什么?
提起壁画,或许许多人首先想到敦煌莫高窟瑰丽的飞天,想到大长安神秘的地下世界。镶嵌在庆阳建筑中的壁画,虽然体量较小,视觉效果上没有那么富丽堂皇,但却精巧可人,古风醇厚,清雅大方,很值得慢慢体味!
关于壁画在庆阳的留存情况,李建荣在他的文章《岌岌乎危哉,窑庙当珍——陇东庙宇、庙会、壁画抢救保护初论》中进行过梳理,发现在全市各个县区的寺庙、窑庙、石窟、祠堂中都有,如华池县新堡庙、西峰区荣光寺、西峰区老洞仙山真人寺、正宁县聂家店窑庙遗址、镇原县太平镇兰庙、环县东老爷山,以及北石窟寺等处。
壁画与人类生活是怎样一种关系?李建荣认为,壁画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是大众精神生活的真实体现。同时,也是民间艺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类,包含着画者崇敬之心的民间群体回忆,承载着民众普遍的审美价值与欣赏情趣。
在拍摄壁画的过程中,我在思考,壁画之所以能在庙宇石窟中保存下来,是缘于人类在漫长的成长发展时期,敬畏、供奉、祭祀心目中神的所在,保留了人类同类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的积淀,养成一个民族的普遍性精神。宗祠里的壁画承担着家族的精神传承,是族群的精神图腾所在。所以,人们普遍怀着一种敬畏、崇拜心理供奉、敬仰,不敢轻易破坏和更替它,才使这些壁画经过百年之久,依然色泽鲜艳、楚楚动人。
我们看到的壁画绘制年代主要集中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也有极少数唐宋时期的,再有建国以后绘制的。从风格上看,以劝人向善的宗教故事居主要位置,还有来源于历史故事、演义小说的,还有重现画匠生活时代的,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色。
边走边看边探讨,我们也试着解读了几处壁画,体味它的精彩之处。
纸坊村的五圣庙从各处残存题记看,其壁画绘于清朝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这处壁画中的晚清两位男女主人公形象很具有特殊性。由于两个人物的头面部基本被毁,现在只能看到男主人公头戴蓝色瓜皮小帽,身着棕色裘皮半氅、收脚裤,脚蹬蓝底云纹千层底鞋,正在惬意地烤火;女主人公发髻高挽,身着蓝色裘皮上装,白晳的手腕上戴着翡翠和玛瑙手镯,纤纤玉手也在热腾腾的火盆上烤火,层叠罗裙下,是穿着绣花高跟鞋的三寸金莲。二人身后墙上一面挂着账簿、汗巾、腰带、书籍等,一面挂着眼镜、短剑、笛子等。他们前倾身体,似乎在商量着家务事,无声的身体语言,充满了情趣和浓郁生活气息,反映了晚清社会尚未动乱时,当地小康殷实人家的耕读持家生活状态。
最有年代感的,恐怕要属地处子午岭腹地、开凿于北魏年间的保全寺石窟壁画。在其主尊身后墙壁上,凿有几十尊三四寸高的浅雕众佛,尚残余有开窟时涂的彩妆,鲜艳依旧,这个不算最早的。在窟前居中位置的石砌墙壁上,从泥抹墙面断茬上看,有四次维修痕迹,最上一层彩绘,保存状态很差,但大致能判断是清代中期风格,下面两层无暴露面无法判断。值得说的是最下面一层,在西墙底暴露出尺余大一块,画面上有两个小沙弥,一手捧经卷似低头倾听,另一小沙弥抬手点指似在解说佛典妙胜,神态自在可爱,虽无一言,更胜有声,观其画风,或在宋唐之间,应算是庆阳已知最早的壁画实物了吧。
要说单个空间内体量最大的壁画所在,可能要属座落在庆城县赤城万胜堡内的窑庙壁画,在一孔窑洞内绘制了身水陆神仙人物画像。据矗立在这里的《创修五帝宫、诸仙洞、玉帝宫碑》碑记记载,此处壁画绘制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对这处壁画多有研究的张明鹏介绍说,壁画所绘题材为诸仙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行列场面,世称《朝元图》,依据北宋初年稿本,承袭明代描金风格。这里的壁画人物众多,姿态各异,形神兼备,构图严谨,繁而不乱,衣纹稠叠,临风飘扬,翩翩似飞。而它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也是一个民间智慧的奇迹。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村民们不忍铲毁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经秘密的反复试验后,用棉花来和泥,小心涂抹遮盖住画面躲过一劫。
环县东老爷山壁画“葡萄魁”
环县东老爷山的壁画,有一处带有丝绸之路痕迹的壁画,是以葡萄枝蔓果实构勒画成奇特的“葡萄魁星”“自在观音”像。“葡萄魁星”是以葡萄架构的魁星独站于鳌头之上,右臂做提星点斗状;“自在观音”中的观音大士则似垂首趺坐于林下。众所周知,葡萄是典型的由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可把葡萄入画看做外来的丝路文化与当地的传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如今,以葡萄枝果入画的画法在庆地有极少量留传,所见者凤毛麟角。镇原籍画家曹立新是从其爷爷那里继承下来这一画法的,他画的葡萄魁星工整大气,取其画中文脉昌盛绵延之意,常配精美对联置于中堂赏之。
沉浸在壁画艺术中,感受到的是自然、质朴、沉稳、饱润、大气,这些壁画色彩搭配清新淡雅,线条细腻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花草动物惟妙惟肖,楼宇厅堂华美考究、风格多变。不同的寺庙里,绘画风格都不尽相同,能深深地感受到画匠们或豪放、或内敛、或沉静、或天真的性格特点和艺术个性。如荣光寺的壁画饱满大气,恬淡安逸,它的画匠必安于平和、沉静内敛。而镇原县太平镇兰庙的壁画,整体着色略显暗沉,人物瘦骨清相,场景激烈张扬,它的画匠必性格急切、棱角分明。而万胜堡的壁画场面宏大,仙风道骨,画匠必敬畏神灵、超然大气。
镇原县太平镇兰庙壁画
当文字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感情的时候,当现实不能赐予人们理想境界的时候,他们拿起了粗粗细细的画笔,撷取植物、矿物最美艳、最沉静、最厚重的色彩,把对历史的想象,对艺术的挚爱,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透过柔韧的笔锋,在一面面冰冷坚硬的墙壁铺展开,一丝丝、一毫毫,晕染出气势磅礴的山川河海、纤毫毕现的花鸟树木、形态生动的神仙凡人……成就出了宝贵的艺术形式——壁画。
这些隐藏在壁画中的一个个文化密码,勾勒出了几百年来民间艺术发展的大致脉络,保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呈现出了先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上百年之后,还能打通古今之间的文化通道,激起阵阵共鸣!
当然,要让它们保留美丽的容颜,还需要进行细致妥善的保护,免遭岁月风霜的侵袭、信众烟火的熏烤、人为刻划的损毁,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持续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
原标题:《藏在壁画里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