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县,因一个普通的闯关东的山东人得名,
2022/7/9 来源:不详在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处有一个县名叫庆安县。与东北的许多县一样,庆安县也是许多内地人迁入垦荒而形成的一个县。不过让人意外或者说难得的是庆安县,最初是以一个普通的垦荒农民而命名的县。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庆安县虽然设县较晚,但是历史却很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便有人类在此活动。商朝时,有历史文献记载,这里生活着一个以游牧为生的部落。
此后,历代都有少数民族在此游猎。特别是辽金时期,这里人口渐多。元朝时,这里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清朝初期,这里归宁古塔将军管辖。清宫戏中,不少犯了罪的人会判“发配宁古塔,赐予披甲人为奴”。当时可能有一些囚犯发配到这里,但总体而言这里是非常荒凉的。
清朝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也不允许内地人民跨过山海关,来辽阔的东北黑土地上耕种,为此,不仅定了严苛的法令,而且还挖掘了壕沟进行堵截,因此很少有人会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这里谋生。
年,有一个山东人,不辞辛劳,拖家带口来到了这块荒凉而肥沃的土地上,准备在此垦荒种田。他的名字叫于清。
关于于清,历史记载很少,只知道他是登州府乳山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威海乳山市人。要渡过巨浪滔天的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是要有多大勇气,何况他去的还是一个一无所知的禁地呢。
于清和他几个同乡先是长途跋涉到了今天哈尔滨的双城区一带落脚。在这里他听到一个消息:“呼兰厅放荒拓垦”。
庆安县当时就属于呼兰厅管辖。所谓“放荒”,是朝廷鼓励垦荒的一种举措,最初的时候朝廷贷给那些贫穷的垦荒者用于购买耕牛、种子的银两,此外还免除一定年限的赋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对于清来说很有吸引力,他带着妻子,马不停蹄来到了今天庆安县城西南角这里,搭起了两间窝棚,总算是在茫茫松嫩平原平原上安了家。
他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来此地垦荒的内地人。他的那两间窝棚就像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一般,成为后来垦荒者聚集地。后来山东、直隶、吉林、奉天等地垦荒的汉民,就在于清的窝棚附近聚居,形成了一个聚居区,而这个聚居区名叫“于清窝棚”。
年,黑龙江将军在于清窝棚这里建了一条街,街名就以于清的名字命名,定为“于清街”。年朝廷在于清街设立分防经历,负责管理这里开垦事务。这个分防经历借于清的谐音,取吉庆有余之意,定名为余庆街分防经历。年,余庆街分防经历升为余庆县。这是庆安这个地方第一次设县。
中华民国成立后,对于全国重复的县名进行了调整,由于黑龙江的余庆县和贵州的余庆县重名,而且贵州的余庆县成立更早,因此黑龙江的余庆县便以县城庆城的名字,改名为庆城县。年,庆城、铁骊县合并,改名为庆安县。
这便是庆安县的由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庆安县三山环绕,九河汇流,加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大豆和水稻产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