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传连载之十二丨子午岭深合水来
2022/10/18 来源:不详子午岭深合水来
景颢
年8月,单位组织我们到革命圣地延安。早晨驱车由平凉出发,从长庆桥上西峰原,然后北去,过彭原镇和驿马镇,南北贯穿董志原,然后下原顺着米粮川直奔庆城县。稍事休息即沿马莲河川道南行,至板桥镇,然后东拐,又顺着东北方向的一条河川进发。一条弯曲的公路,一条窄窄的小河,互相纠缠着向子午岭的深处前行。河拐弯,路跟着拐弯,路上坡,河也跟着上坡,就像我小时候山村里两小无猜牵手嬉戏的小男孩和小女孩。 大约20公里后,在两条河流交汇的一个村镇,一座古城坐落在公路北面的半坡上。城是弃城,墙是残墙,规模不大,但却依山傍水,地势很是险要。常常跑这一路的开车师傅告诉我们:这就是老城镇,以前的老合水县城! 后来我才知道这条川的名字叫合水川,川里淌着的河叫合水河。 合水河发源于子午岭东麓蒿咀铺青龙山下,在老城镇接纳的是右岸的北川河,在柳沟接纳的是左岸的瓦岗川水,流经50公里后在板桥镇注入马莲河。 那是我第一次遇见合水川,也是第一次知道合水竟然有一个老城!翻阅史料,才知道早在西汉时,合水老城旧址曾先后设置过略畔道和直道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合水县的县城。年9月21日,合水解放,县治才由老城迁至东原上的西华池镇,老县城就降格成了老城镇。 此后,或去延安,或去壶口瀑布,我曾多次经过老城镇,路边那座坍圮的老城在我的记忆里,成了一种标识,印象深刻,挥之不去。大概是年,我经由庆阳去太原,再次经过合水川时,青兰高速已经建成,也许是新路改道,也许是车速太快,我竟然没有看到它。 出于对于这座老城的牵挂,年10月4日的早晨,我又一次走向它,想去看看合水老城现在的模样。车从板桥镇出发,沿着合水川溯流东行,最初狭窄的川道仅仅只能容得下一条河和一条公路,愈往里走,却愈见宽阔。合水川的河水纤细而安静,十分清澈,流了那么远,竟一点不失子午岭的清幽。经牧家沟、东关村,再前方的城关村便是老城镇了。公路是穿城而过——更确切些说是穿街而过的,这一天是老城的集日,街道两边摆满了摊点:色彩斑斓的衣服鞋袜,紧跟时令的蔬菜水果,生活必备的锅碗瓢盆,农事必需的锨镢桑麻……本来就逼窄的街道更显得狭窄而拥挤。这样的街道,这样的情形,在陇东任何一个村镇都能看得到,几十年没有改变,熟稔又平常,甚至不出门,在我老家门口就能看到。一阵唢呐的高亢声调吸引了我的目光,老城街面上有一户人家正在结婚,贴着大红对联的门口,两把唢呐吹得正欢。人说十里不同风,这话一点不假。在平凉,只有人去世办丧事才会吹唢呐,但在马莲河流域,在子午岭,在整个陕北,甚至在山西的北部,人们结婚时都要吹唢呐。在黄土地题材的电影里,吹着唢呐迎亲的场景时时可见。一千多米长的街道,除了固定的店铺就是移动的摊位,除了车辆就是人流,我们的车子来回走了两圈,就是找不到原来那座老城的影子。在一个店铺的门口,坐着一位长髯飘飘的老者,嘴里衔一支红玛瑙嘴子黄铜烟管的旱烟锅,我向他寻问,他指着一排门面房说:在那后面呢!顺着老者指引的方向,从两排房子中间的一条细小巷道里进去,爬上一面坡,一道高耸的老墙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墙头高高大大,墙身爬满苔藓。走近了,迎面看到的竟是城墙上方方正正的一个完整的马面。马面是古代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修筑的比城墙宽大且突出墙面的矩形墩台,起瞭望和防御作用。一路跟着城墙走,二三百米后,已到半山根,人无路可走,城墙却不管不顾兀自直直地攀上了山崖,山顶高处,是一座亭子,应该是城墙的终点。 这就是合水老城! 老城是有记忆的,她记住了昨天!老城人是有情义的,不像其他地方的人那么不肖,至少他们为后代保留住了一段老城墙,为明天保存下来一段昨天曾经存在的物证! 在老城墙根下,同行的朱建中老兄发现了一块砖,应该是明代的,又大又厚,足足有20斤重,他欣喜异常,拔了几把青蒿裹了,抱到了车上。 在街道外,我们找到了北河与合水川河交流的所在,两条小小的河流悄无声息地合为一处,没有起一点喧哗,波澜不惊,情形正如此刻我们所见到的沉默不语的老城墙。这里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合水县的治地,唐初在这里置蟠交县,以其地处大乐蟠小乐蟠——也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两条河的交汇处而得名。谁能想到,在子午岭的深处,竟然坐着这样一座千年的老城!甚至在70年前,她还拥有一个县级政权所在地应该拥有的喧闹与繁华。 出老城镇,再走15公里,就是子午岭,就是岭根底的合水的源头了,一座崔巍的山岭,一脉细细的溪水。抬眼注目子午岭,我们良久伫立,再一次细细地体悟着山高水长的含义。 瞻仰过合水老城,该去看看合水新城了。我们掉转车头,折身向东,驱车上原,直抵合水县城。 合水新县城所在的西华池镇,古名金柜镇,坐落在合水河和固城川河夹着的一条南北走向的狭窄原面上。城的规模虽小,却大有来历。之所以命名为西华池,据民间传说,宋时城南沟掌有一湫池,水清位高,旱不枯,涝不溢,人们取其积聚财富之寓意,称“金柜镇”。湫中荷花盛开,明艳瑰丽,故名花池。又因古时“花”“华”二字相通,所以后人称其为“华池”。又因市境内已有了一个东华池,为示区别,将其命名为西华池。史料对西华池的记载十分清晰,西汉中期,设略畔道于此,故称“略畔城”,应该是乐蟠二字的谐音。西魏时称“喻州城”,隋、唐、后周为乐焙(蟠)县治,北宋废县为镇。公元年改为西华池寨,成为北宋西北战略防御线上诸多城寨中的一座,担负着抗击北方西夏侵略者的重任。元、明、清设西华池驿,民国时改名为西华池镇。年合水县城由老城镇迁移至此,和共和国最基层大多数行政建置的发展演变一样,县城所在的西华池曾先后称西华池区、西华池乡、西华池公社,年更名为西华池镇。流连在旧资料的字里行间,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老城镇和西华池镇哪个更古老?哪个更有资格被称作老城? 在县城街道上走了一圈,我不敢说这座被叫作西华池的城小,她精致,整齐,新炫,干净,和现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数的县城并无二致。莲花池却是没有找到,也许那只是个传说吧。毫无疑问,70年前合水县领导们的那个决策也许是对的,今天的合水县城身居高原,眼界开阔,街道笔直,有能够看得到的未来。我们在这里用过午餐之后,再驱车东行,下原,进入固城川,寻访固城河。 固城河是合水县境的另一条主要河流,古名走马水。她的得名十分有趣,据说是因水流湍急如走马,最终注入马莲河,所以历史上便称她为走马水。这个河名一看就是当地有文墨者的杰作,一个拟人化的地名,无形中给这条河流平添了许多古意和诗意。固城河全长63公里,有南北二原,均发源于子午岭深处,北原发源于子午岭东麓固城镇拓儿原,上游名叫响水河,建有一个响水河水库;南原发源于固城镇梨树湾,建有一座大山门水库。大山门水库建于年,坝高10米,库容30万立方米,与泾河上游的崆峒水库相当。水库一年四季波光涟漪,水鸟翔集。南北二原交汇于固城镇,始称固城河。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固城川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宽阔的川道里,大片大片的玉米田在川道起伏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金黄。其间,还有近年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高粱,不是散穗的老品种,而是穗穗团结、状如火炬头的新品种,一块块密植于川路两旁,颜色是快要成熟的紫红。高粱田不少,一块块一条条间作于满川的玉米田里,雄赳赳气昂昂如等候检阅的军阵。 固城川的宽,比合水川要多出两三倍,但水量却不大,与合水川河相差无几。一路南行,随处可见到横跨河道的低矮的过水桥,桥墩像是掌心向上相对伸开的两只手,水泥结构的桥板就横搁在手掌心一样的桥墩上。之所以叫过水桥,是因为这种桥一般规模都不大,桥面离水面只有三五尺,没有太长的引桥,没有栏杆,造价比较低。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堪称完美的防汛功能,平时水在桥下流,汛期洪水溢满时可以直接从桥面流过,既无阻碍,亦无危险,这是西北地区人口相对稀少的山区村落常见的小桥的模样。桥面宽只有两三米,既可行人,也可通行小型车辆,方便坚固,经济实用。 这一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的车子行进在农历八月的固城川,满川可天可地的玉米、高粱的密林,给了我们旅途中少有的好心情。河水静悄悄地向前流淌,公路追着河流,像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钻进密林,一会儿蹿进青纱帐。车子一会儿跑到河东,一会儿跑到河西,近些年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村的最大变化是公路,以前的土路现在全变成了水泥路或柏油路。公路边村子的标志牌一个接一个地闪过,过了上邓是下邓,再南边路边出现了一个地名:丑家川!见这名字奇特,我们便停下了车子。在河滩平坦的川地里,出现了一个塑料大棚。是那种简易拱棚,里面栽植的是西芹,一畦一畦的,根茎粗壮,叶子青葱。西芹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在我国栽培据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来源于西方,所以称西芹。但大面积在六盘山地区栽植,还是近些年的事情,六盘山西麓的宁夏西吉县就把自己打造成了西芹大县,西吉西芹成了全国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芹菜成了西吉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年还举办过一个芹菜节,邀请周边地区的作家、摄影家和书画家去采风,也是在那一次,我对西芹有了更多了解。对务菜的农民来说,西芹抗病性强,抽薹晚,分枝少,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收入高,农民当然乐意种。对那些越来越讲究越来越挑剔的吃货而言,西芹质地脆嫩,气味芳香,营养丰富,更有专家论证出了它的保健药用价值,所以西芹在餐桌上大受欢迎便自然而然。没想到平时在菜市场看到的西芹,竟然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固城川的菜棚里!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收菜,他们将新鲜的西芹割下来,去根,打捆,毎捆一二十斤不等。他们告诉我,“每斤西芹批发价8毛钱,整车发到西峰菜市场上去!”和他们拉话,才知道丑家川的来历,竟是因为村子里有姓丑的人家的缘故。村以姓名,这也是国人地名文化中多年形成的固有的传统。 日光西斜,向着日光的一面,山树林草,梁峁沟壑,各种色彩如画家打翻了颜料架,恣意泼染,色彩丰富到无法准确描摹。背着日光的一面,则陷入懵懂的不知深浅的水墨中,似画非画,亦真亦幻。山层层又叠叠,秋深深又浅浅,河水在流淌,时间在流淌,恍惚中我真的不知所在,不知所往,幸好有一条路一直在前方,伴我左右,引我前行。 蓦地,像是被突然惊醒了一样,被四面的山挟裹着弯曲了一路的固城川豁然开朗,山远了,路直了,楼影幢幢,市声鼎沸,路面上土尘也随之升腾起来,一切都在提示我们又走进了现实世界。一路相依相偎的固城河水,这时已对我们视而不见,欢天喜地向着前方的马莲河奔涌而去。 暮色苍茫里,一座古朴的建筑静悄悄地蹲踞在两水交汇处的坡地上,这就是古宁州州衙的门楼——辑宁楼。 宁州府到了。 辑宁楼建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年),位于宁县县城中部。在长达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古宁州曾饱受颠簸流离,历经风刀霜剑,如今,曾经的荣华风光不再,辑宁楼成了宁州人唯一可以凭吊过去的文化象征。辑宁楼曾屡遭兵燹,现存为年维修后的建筑,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门楼为城堡式建筑,共高15米,其中楼基东西长15米,南北宽5米,高7米,中间有一拱形门洞,上有二层五间砖木结构大楼,雕梁画栋,气势壮观。面南背北坐落在县城中心的一个坡地上,两边有两条公路左右缠绕,前面亦有一条公路穿过,想要在楼前照一张照片,却不时有车辆风驰电掣般驶过,不给我们机会。日落了,月升了,宁州府老了,看着她萧条的身后,比起眼前齐刷刷长出来的林立的高楼,这座千年府衙确实拿不上台面。伫立在门楼前,穿过那孔不知过往过多少或显贵或平凡的人物的门洞,我百感交集:在当下的许多地方,传统文化都无一例外地被不肖子孙当作垃圾扔掉了,老物件都被连根铲掉了,踪迹全无。 幸好,马莲河畔还有一座辑宁楼!
往期精选
年度“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入选名单公布!平凉一所学校在列!
平凉业主!投诉举报方式公布,事关物业→关于延长平凉市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招生网上登记时间的公告
“省考”平凉考区拟录用人员公示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快把快乐分享给您的伙伴们吧!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微博号:plrbtxwb12
编辑:孙瑞
审核:李芳芳
监制:张逸霄
技术:崔烘奖
法律顾问:张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