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王利华梅雪芹姜涛朱浒马俊亚
2022/5/11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编
者
按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态环境史研究因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而兴起,现已成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新的学术增长点,但既往国内学界比较集中于古代与世界环境史的研究,对中国近代环境史的研究相对薄弱。
为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动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本刊特约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研讨近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历史借鉴。需要说明的是,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学界同仁一起参与,推进讨论。
01
关于中国近代环境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利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
环境史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透过时间纵深查问病根病史,为理性认识和妥善应对生态危机提供历史借鉴;其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影响、彼此因应和协同演变的历史过程、机制和规律,探寻合理、永续的“生生之道”。中国环境史研究致力于论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自然根基,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内生动力,并为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目前其理论方法尚未成熟,实证研究仍多空缺,特别是近代环境史,从资料整理、知识贮备、工具运用到课题研究,迄今缺乏系统规划,有分量、有深度的论著仍然寡少,亟需组织队伍大力推进。这里提出几点浅见,敬请同仁批评指正。一、人与自然关系演变是近代史的一个基本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社会关系是两大基本历史关系。自人类诞生以来,两者始终相互制约,而前者具有前置性和基底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该书主题是意识形态,对人的肉体组织和地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没有展开阐述,但经典作家的思想立场非常明确:没有“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首先需要确定的历史事实。他们在多部重要著作中反复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靠自然界存活,与自然界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而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因此历史记载应当从人类生活的自然基础及其因人类活动所发生的变化出发。也就是说,历史研究应当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