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合一盘活集体经济人民资讯

2023/2/4 来源:不详

「本文来源:中国农网」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从地缘上看,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属于半牧业县,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环县曲子镇西沟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耕地面积狭小,地少人多、基础条件差,是曲子镇贫困人口最多的村。

近年来,西沟村党支部始终把改善基础条件、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出发点,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及广大群众,攻坚克难,苦抓实干,全力补短板、促发展。

西沟村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确立了“村委会合作社式运转、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总结出了适宜自身经济发展的“村社合一”的经营模式。

西沟村的“村社合一”按照三级管理体系构建。第一层级为“党支部+联合社”,为全村提供公共、金融、技术服务;第二层级为联合社下的九个分社,分别是一个草产业合作社、七个养羊专业合作社以及后创建的全日饲料粮加工合作社;第三层级为农户构成的合作社成员群体。

找准“症结”拔除“贫根”

西沟村贫困的背后,是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基层党支部能力较差、村集体力量小及缺乏产业支撑。

找到贫困根源,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西沟村两委瞄准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低、党组织影响力弱两个因素作为突破口,借助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感召力,凝聚群众的集体意识。

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与扶持下,西沟村依托草原生态工程、生态奖补政策推动草产业和舍饲养殖,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一步步胜利。

西沟村不仅建成了全县第一个种草养羊专业村,还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原则下,基本确立了“村委会合作社式运转、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年,西沟村村民实现了人均纯收入元,其中草羊产业收入达元。该村在户农家户中,发展种草养羊户户,专业种草户93户,种草务工户16户;梯田紫花苜蓿种植面积1.2万亩,羊饲养量3.5万只。全村实现了70%以上的农户养羊、70%以上的水平梯田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以上来自于草羊产业。

年2月,西沟村正式退出全国贫困村行列。

生态美了百姓富了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西沟村不忘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该村围绕“种养交叉、绿色循环、生态优先”的发展主线,推行“有机肥种优质草、优质草喂良种羊、粪污利用变有机肥”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小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综合治理。

此外,西沟村采取“合作社牵头实施,社员有偿参与”的栽植模式,积极发动全村村民,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西沟版”美丽乡村。

在西沟村的整个脱贫攻坚战役中,种草养羊所形成的全产业链是“村社合一”成功的关键。

西沟村将产业和市场融入村庄,形成了内源式发展路径,既解决了公平问题又凸显了效率,实现基层党建与村庄产业经营并行,又将党建、集体经济和治理三位一体的要素融入发展情境中。

在“村社合一”模式初获成效后,党支部与村民关系更加紧密。合作社联动、连责、连心、连利的方式成为西沟村两委的重要组织基础。

由此,西沟村从致富带头人、乡村能人中发展党员,创建了“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党建引领产业模式,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给予全村村民更多的组织归属感。

选好头雁壮大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西沟村“村社合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党支部领办,而党支部领办需要好班子、好书记。

环县政府一直重视下级村两委的选举工作。为选好“头雁”,政府对西沟村的年轻人进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观念、阅历、知识、创新能力等新村支书的选举标准。

有了“车头”,还要选择合适的产业。千百年来,养羊都是以草定羊,为促进当地羊产业发展,西沟村党组决定尝试以羊定草,先解决草的需求。

年,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机,西沟村村集体成立草产业合作社,让全村农户以资金入股。在草料基本可以自足后,村两委决定发展羊产业,以养羊种草的全产业链,促进西沟村草料内循环。

为推动西沟村羊出栏的数量及质量,村委会一方面发动本村养殖大户和原有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养羊;另一方面寻求与科研院所合作,并争取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的项目。

养殖数量有了保障,村党委通过草产业合作社的股金,在庆城县流转了1亩农地专门种草,以备本村用草的不时之需。

同时,为完善产业链,西沟村开启标准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全村坚持全程管控,围绕好地、好肥、好草、好料、好羊“五好标准”,紧盯繁育、育肥、推广三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管控,构建全村统一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在销售环节,西沟村采用统收统销。现代化的产销模式加快了合作社发展,有效加强了村级经济组织的产业辐射与经济带动作用。在西沟村党支部“以羊定草”思路的指引下,实现了全村产业链的覆盖,“村社合一”的运行模式基本得以完善。

“村社合一”打造样板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西沟村村集体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中心。村两委的组织统领提升了效率,增强了工作灵活性,打破了管理职能方面的限制,突出了引领和指导作用,有效弥补了合作社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

同时,西沟村的产业链之所以可持续,源于创造了“三生合一”的农村社区重大转变:一是推动农村社区社会化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农村社区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与利用;二是规避了分散经营的制约,以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规模效益,也形成草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三是在“以草定羊”的实践路径中,利用土地流转、集体种草解决草料短缺;四是在坚持服务本村群众的基础上,完成草业托管、自销,灵活处理剩余草料,促成了草产业链环节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由此可见,发展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是打破闭塞落后村落现状的可行之举。西沟村的成功经验表明,用社会化企业模式运作村集体组织,对于夯实民众基础、帮助民众回乡创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对于小规模小区域内的集体组织而言,西沟村党组织发挥的引领凝聚作用更为灵活也更有效率。村集体结合了政府的动员能力与市场的经济效率优势,有效配置资金、人力、土地等资源。

守住绿水青山就是留下金山银山。西沟村“村社合一”模式在黄土高原大地上脱贫致富的生动写照,具有较好的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该村村两委打造的内循环产业链,不仅适合半农牧区的村集体,也可尝试在农牧区加以推广。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韩枫、全国畜牧总站周荣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