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科研人磨刀石中探油气土窑洞里
2023/2/21 来源:不详白癜风怎样快速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12.html
张文正带领科研团队勘察地质现场。(资料图) 徐志武 摄
(爱国情奋斗者)长庆油田科研人:“磨刀石”中探油气土窑洞里取数据
中新网兰州9月27日电(徐佳)“这辈子,我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基本摸清了鄂尔多斯盆地‘磨刀石’的‘脾性’。”37年前,年仅22岁的张文正从浙江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就一头扎进了长庆油田的地质研究工作中。
临近国庆节,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二级技术专家张文正像往常一样,一上班就钻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油田科研骨干一起开展页岩油评价研究。
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张文正内心很激动。他说,历经70年风雨,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拿长庆油田来说,从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油田一举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油气田,已连续6年实现油气当量万吨以上稳产,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长庆油田必将为祖国奉献更多油气资源。
他提出了针对鄂尔多盆地大规模低渗透致密油气富集的“优质烃源岩主控论”,摸清了整个盆地油气成藏聚集规律,回答了为什么“磨刀石”中蕴藏着如此大规模的油气资源;带领油田科研团队破解了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奥秘,从化学分子中牵出了一个个大油气藏。
张文正和他的科研团队踏遍鄂尔多斯盆地角角落落。(资料图)徐志武摄
来自江南水乡的石油人
张文正家乡在浙江浦江县的一个水墨画般的小山村。年恢复高考,他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后,他从江南水乡来到长庆油田的发祥地和主产区——甘肃庆阳市庆城县马岭镇。这里是著名的庆1井诞生地,是长庆油田有工业价值的第一口出油井。在老一代长庆石油人的记忆里,数万石油会战大军跑步上陇东,一批批小而肥的油田相继诞生,油田年产量达到万吨,并首次实现外输。
时值石油创业时期,张文正跟着石油工人,白天野外勘察地质情况,晚上一起住窑洞,盘腿上炕,伙食是玉米碴子,高粱米饭。从勘探室到钻井队,张文正开始了遍及鄂尔多斯盆地各地的转圈实习,在他口袋里的笔记本,细致地记录着核心要点。
张文正和他的科研团队野外露宿研究。(资料图)徐志武摄
窑洞里搞出“全国第一”
鄂尔多斯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但油气资源普遍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特性,在这里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属于世界级难题。在马岭油田出油此后的近10年,长庆油田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年,作为“六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煤成气开发研究》张文正进了课题攻关项目组,他研究的课题是:《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与烃类成因》。
在当时中国的科学领域里,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与烃类成因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没有成型的技术参考,没有适用的试验装置,一切都要白手起家。
张文正和项目组通宵达旦自己研制开发“温压釜-脱气仪相连接的热模拟实验装置”,然后他们几乎跑遍全国寻找材料,踏遍了陕甘宁的沟沟峁峁采集样本,为试验做准备。
实验装置要模拟地层演变温度压力试验,最高温度达摄氏度,个大气压,有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隐藏在这一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危险。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实验室设在当地一孔极其简陋的窑洞里。每天清晨,张文正和他的助手挽着裤脚,戴着草帽,像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趟一趟忙着挑水冷却加热炉。
在那孔环境极差的土窑洞里,七八台炉子同时运转,窑里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张文正和助手每隔两个小时就要记录一次观察数据,反复实验,就是为了获取误差最小的那一组数值。
据参与试验的昝川莉说:“当时跟着张文正做样,做得都快吐了,一个数据反复验证,简直不可想象,怎么完成那么大的工作量。”
多个日日夜夜后,试验成功了,获取了一套详实、系统的参数,为靖边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年,长庆油田成功钻探陕参一井,最终发现了靖边大气田,开创了长庆油田天然气发展新纪元。
年,全国“煤成气”研讨会上,24岁的张文正公布了他所作的“成烃热压模拟实验”全面而系统的煤成烃数据。详尽真实的数据,引起了与会专家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