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歌曲军民大生产从这

2023/5/29 来源:不详

北京医院治皮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1252.html
                            

三八五旅驻防庆阳——

军民大生产荒野变良田

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期间,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自给自足。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拍摄

进入庆城县的陕甘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看着一幅幅开荒、纺线、插秧的老照片,时间仿佛回到了当年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时誓把大凤川建成陇东的“南泥湾”的热血年代。

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边区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边区进入最困难时期

年,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路红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战前线。

为了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安全,八路军三八五旅作为留守部队,当年10月下旬,在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的率领下,进驻庆阳。

“陇东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八五旅进驻庆阳后,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始终执行‘防共、溶共、限共、反共’政策,在军事上包围,政治上打压,经济上封锁,蓄意挑起摩擦事件,意图困死这里的八路军。”陕甘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馆长贺伟民说,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面临着外援断绝、灾荒严重、脱产人员增加、财政支出急剧增大的严峻考验。

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单方面撕毁两党合作抗战协议,停发八路军经费,对边区实行了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进入最困难时期。

“当时的边区连年大旱,田野寸草不生,粮食颗粒无收,难民又不断涌入边区,加之部队留守人员不断增加……”贺伟民说,当时边区十分困难,群众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子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党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要求全军各部队做到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开展生产运动。

三八五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提出“一把镢头一杆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开展以开荒种田、建办工厂为主要内容的大生产运动。

“当时各机关单位、部队、医院纷纷开荒种田,同时发动当地群众和流入边区的难民一起开荒,并提供种子,种植糜子等粮食。”庆城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闫亮说,从年开始,部队不仅大面积开荒屯田,发展农业,而且建办工厂,开商店,大力发展工商业。旅部直属机关在县城周围先后办起贾桥化工厂、光华制服厂、分区火药厂、光华印刷厂和豆腐坊等23处厂(店)。

与此同时,在边区政府的号召下,农村的生产劳动热情也空前高涨。为活跃边区经济,当地农村兴办起了合作社和各类手工业作坊,极大改善了当地军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三八五旅开展大生产运动使用过的水缸。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拍摄

三八五旅屯垦大凤川

年冬天,留驻陇东的三八五旅执行朱德总司令“屯田”命令,旅长王维舟和副旅长兼参谋长耿飚从驻地来到华池勘察地形,在大凤川设立拓荒生产处,誓要把野山僻壤的大凤川建成陇东的“南泥湾”。

“当时担任此次生产任务的是三八五旅七七〇团。”贺伟民说,年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〇团一千多人在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的带领下进驻大、小凤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当时,七七〇团在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以挖野菜打野猪度粮荒,搭茅棚挖窑洞建营房,并利用废弃金属制作生产工具,克服了一切困难,在这里开展劳动竞赛,个个争当劳动能手。

据年《解放日报》记载,大凤川驻军展开挖地竞赛,最高纪录是每人每天两亩三。通过全体战士的不懈努力,到年底,共开荒亩,修建营房多间,并办起了山货加工作坊12个,各种副业十多种。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一切物资运输全靠人力。后来,为方便运输,七七○团将士们在大凤川内修筑行车大道和一座木桥,当地群众将这座桥亲切地称为“七七桥”。

为了表彰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边区举办各类展览会,召开劳模大会,对在生产运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能手、模范进行奖励。“特等劳动英雄”张振财便是其一。

大生产期间,张振财人挖畜耕,曾在10天内开荒25亩,加上历年所开荒地,全家种地98亩。同时他还与村民办起合作社,经常给村上困难户借粮、借工具、借牲口,帮助邻里种地干活,被群众赞称“气死牛”。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为他亲笔题写的奖状,现珍藏于庆城县博物馆。

时任陇东分区专员的马锡五看到军民齐心开展大生产运动后,特意写诗一首,热情赞扬七七〇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垦大凤川的革命精神:“数代荒山变良田,屯军积粮依此山。为国为民皆模范,白河将士古今传。”

在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昔日人烟稀少、野兽横行的大凤川变成了牛羊满圈、粮食满仓的“万宝川”。

“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边区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还把生产的粮食、布匹、军鞋等军需物资送往延安,为党中央提供物资保障。”贺伟民说。

年,著名音乐家张寒晖从延安来到华池采风,听到华池妇女哼唱本土民歌《推炒面》,深受感染,并将这首民间小调改编成《边区十唱》,后正式定名为《军民大生产》。从此,这首华池民歌,带着大生产运动的澎湃热情,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唱响全中国。

当年,三八五旅来到华池县大凤川开荒屯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这里变得山清水秀、村美民富。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田伟

大生产精神代代相传

“大生产运动是我们党在被围困、被封锁的情况下的首创,它的模式为建设新陇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贺伟民说,陇东分区军民响应党的号召,联合起来开垦荒地,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使庆阳成为闻名边区的“陇东粮仓”,为巩固陕甘宁边区提供了经济保障。

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期间,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自给自足,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险图谋,守住了延安西大门,为军队培养和积蓄了一大批干部,让庆阳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大后方”。同时,大生产运动也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为之后庆阳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试验田。闫亮说,当时在庆城周边、大凤川等地区开垦的土地,不论是抗战期间,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改革开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年至年春,三八五旅陆续离开陇东。

“部队离开时,庆城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沿街摆放茶水、果品,满含热泪,依依不舍,夹道相送,走了一天没走出去,第二天才走的。”闫亮说,三八五旅驻防庆阳8年时间里,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战士们还经常给群众挑水、扫院、打围墙、修房子,军民双方建立了深厚感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岁月如流,匆匆而过。曾经的艰苦岁月已然远去,但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期间,在大生产运动中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成为庆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庆阳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不懈奋斗。

初夏时节,陇东大地姹紫嫣红。曾经开展过大生产运动的地方,有些开发为新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有些实施退耕还林,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位于华池县大凤川的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建起了南梁干部学院,全省各地一批批党员干部在此接受党史教育,接受精神洗礼。(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国华尚德琪顾丽娟沈丽莉安志鹏)

历史回音

一百一十九孔窑洞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窑洞,就是八路军三八五旅当年的旅部住宿、办公的地方。”在当地党史研究部门有关人员的引领下,记者在庆城县城皇城开发区西侧,看到了一排排保存比较完整的窑洞,那正是当年三八五旅旅部旧址。

庆城三八五旅旧址。

年10月,三八五旅刚到庆阳时,住宿十分困难。年,为了不打扰驻地群众,便于部队集中管理,旅长王维舟、副旅长耿飚共同踏勘地形,组织官兵自己动手,苦战3个多月,沿着古城墙,在山崖、塬边挖掘窑洞孔,解决了部队的住宿问题。同时,在此兴办工厂,垦荒种粮,生产自给,在边区扎下根来。

“我们面前的这段城墙共挖掘76孔窑洞,其余的窑洞分布在老城区西城墙和东城墙等处。”庆城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闫亮说,当时的司令部、参谋部、供给部、通信连等驻扎在皇城北门东侧,医院后来搬迁至老城区西城墙处。

目前,三八五旅旅部旧址的窑洞基本保存完好,是庆城县保存状况最好的革命遗址之一,基本上保留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风貌。“这些旧址既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均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闫亮说。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孔窑医院遗址,部分窑洞还能看出当年的场景。”闫亮说,三八五医院、诊所近20处,为庆阳培养了一大批医务人员,促进了庆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八五旅驻防庆阳的8年时间里,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战士们还经常给群众挑水、扫院、打围墙、修房子,军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目前这些窑洞已被封存保护,之后我们将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把这里建成红色景点。”闫亮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

记者手记

传唱不衰的革命赞歌

“解放区那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时隔70多年,这首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革命赞歌《军民大生产》依然传唱不衰。如今听到,依然令人热血澎湃。

时值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在党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后,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年春,著名音乐家张寒晖来到华池县一带采风。其间,张寒晖不时听到当地老百姓哼唱一种类似于“叫号子”的民间小调,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经过调查研究,张寒晖了解到,庆阳老百姓在建房、修路时,多用石夯筑地基,打夯时通过“叫号子”的办法,使大家把力气使在一处。在劳动中诞生的号子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固定的调子。

张寒晖对此极感兴趣,也深受启发,便以华池民间小调《推炒面》为基调,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将这首民间小调改编成《边区十唱》。后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次将《边区十唱》搬上舞台,正式定名为《军民大生产》。从此,这首华池民歌,带着大生产运动的澎湃热情,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军民大生产》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不仅成为全国各地久唱不衰的革命赞歌,也在传唱中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追求幸福生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

原标题:《三八五旅驻防庆阳!歌曲《军民大生产》从这里唱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