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庆城岐黄故里,宗周旧邦,范公戍边

2022/6/27 来源:不详

这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这是一座人文厚重的古城,她是甘肃陇东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访岐黄故里,寻周祖旧邦,探范公戍边,赏民俗庆阳。今天,小编向大家介绍的便是庆城这座古老城市的故事。

▲凤城庆城

庆城四面环山,两水绕城,俯瞰庆城,如是九天之下落下的凤凰,传说这里曾是凤凰落下的地方,因此这里也叫做凤城。这里是黄土高原留给人类的聚宝盆,是周先祖不窋“教民稼穑”之地,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戍边之所,这里还流传着中医医祖岐伯与黄帝讨论《黄帝内经》的故事。

?岐黄故里,人文庆城

庆城自出出英才,岐黄论医开国粹。中医源头在数千年以前,庆城岐伯与黄帝的一次对话。

“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史料记载,岐伯是北地安化(今庆城县),相传其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志向,观日月星辰、识风土寒暑,览山川草木。少时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遂立志求医,深处寻访良师益友,后成为名震一时的医道之人。后人曾说他“查日月而知阴阳,尝百草而通医理”。

相传,黄帝曾寻访岐伯,探讨医学问题,岐伯共解答黄帝个关于医学、医理的问题,其内容多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说:“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

▲周祖陵前岐伯像及身后写有黄帝内经千家碑林的牌楼。

而这次会面,也使中医有了另一个名字——歧黄之术。庆城,作为了祖国医学鼻祖岐伯的故里,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地,岐黄之术由庆城而始源远流长。

黄帝时期的庆阳,如一轮初升的旭日,将要拥抱的,是属于整个华夏的辉煌。

宗周旧邦?诗经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跻彼公堂,称彼兕觥(sìgōng),万寿无疆。

《豳风·七月》是《诗经》首诗歌里篇幅最长的一首,从耕田写到打猎,从采桑写到凿冰,从年初写到年尾,完整记录了豳(bīn)地当时的日常生活。豳,即今庆城地区。

▲周旧邦木枋,语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建造于明代。

夏朝末年,君王昏聩、天下动荡,不窋(zhú)带领自己的部族,迁居“戎狄之间”——董志塬北端今庆城县内。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擅长农业而被载入史册的周人始祖弃的后代。在这片适宜农业发展的黄土大塬上,不窋教民稼穑、敦笃做事,农耕文明在这里迅速发展壮大,周部族兴衰的基业在此奠定。

▲兰州大学附属中学研学周祖陵

在庆城一带休养生息三代之后,为谋求更大发展,不窋之孙公刘带领部族,向自然条件更好的董志塬南部迁移,在今宁县庙嘴坪建都立国,是为“古豳国”。

▲周祖祭坛,近些年来,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周祖祭祀活动。

公刘率族在此勘察地形、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修整农田、种植五谷,《诗经》中《大雅·公刘》这首诗记录的,便是这史诗般的故事。公刘之后,周人第13代祖先古公亶父率领部族第三次南迁至陕西岐山一带,立国为周。后来的故事,随《封神演义》传得妇孺皆知——古公亶父的曾孙,周武王姬发发动牧野之战,灭商汤,建立了周王朝。

▲周祖陵,周代世袭图

这支在董志塬上发展壮大起来的部族,虽然最后搬离了庆城,但却留下了深深的农业文明烙印。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这里:

被周人开发的董志塬,如今是庆阳的重要农业区,被誉为“陇东粮仓”。年,庆阳粮食总产量达.6万吨,占甘肃全省的12.3%;

▲东老爷山上,金黄的农田奉献了又一秋的丰收。

黄天厚土共同养育的庆城人,也有豪气冲天的一面,汉时关内侯李息筑金城兰州,数次出征匈奴。名将甘延寿与成汤远征西域,留下“犯我强汉着,虽远必诛”的千古豪言。汉时傅介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怒斩楼兰王,直到六百年后的唐代时,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仙李白依然为他挥毫泼墨: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决心似乎更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而略晚于傅介子的王符,则用一部《潜夫论》,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子们的思想;名列明“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不畏权贵,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坛复古运动,对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周先祖留给他们的文化基因,也是《诗经》留给他们的习俗民风。两千多年前,人们用《诗经》记录这里、歌唱这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谱写了新的篇章,继续为她歌唱。

范公戍边,家国庆城

北宋庆历二年(年)深秋,又一个霜重风冷的月夜。午夜时分,庆州(今甘肃庆城县)城内军营帐里,烛光映照着将军头上的白发、脸上的清泪。案上,是刚刚写就的词章《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这首词是范仲淹在担任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知州,同西夏作战时,写下的千古名篇。

宋仁宗庆历元年(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的身份知庆州,兼管环庆路都部署司事,负责中路的防御。从此,开始了他的庆州(即今天甘肃省庆阳市)生活。

此时,范仲淹已五十二岁,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从此北宋西北边境开始转危为安。

范仲淹以天下苍生为怀,处处时时为民着想,施以仁政,多次上书朝廷,减免苛捐杂税,灾年开仓赈济,为庆州百姓称颂。在庆州,他见城中缺水,便命人开凿百眼水井,保证居民平时用水之便。今天,庆城县鹅池洞有数眼水井,仍有潺潺清流,传说正是当年范仲淹所凿!

庆历五年,范仲淹贬居邓州,而受到他提携的滕子京也由庆州被贬到湖南岳阳。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请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思绪神游,写下了《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和《渔家傲》,这一文一词倾诉的范公情关天下,心忧苍生的情怀!

从此,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得失不计的高尚品格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受到历代国人的敬仰和赞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主流价值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象征。

庆阳民俗,五绝夺目

庆阳民俗文化多姿多彩!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庆阳五绝”。

一.庆阳刺绣

刺绣是庆阳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的一大类,其分布面广,涉及千家万户,以庆阳、正宁两县的刺绣最为有名。

庆阳刺绣品种很多,有服装、坐垫、鞋面、袜底、枕顶、肚兜、耳枕、帽、荷包、烟袋、针扎和布玩具等多种,它源远流长,历久不衰,有着深厚的基础、独特的风格,随着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它愈发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来。

二.庆阳剪纸

在庆阳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农村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裱糊墙壁,又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围、墙壁、门扇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

三.庆阳皮影

庆阳的皮影艺术,是与陇东道情并蒂绽放的"姊妹花"。它与陇东道情共生共荣,根深叶茂。

庆阳皮影雕刻精细,风格古雅,兼收并蓄,庆阳民间剪纸、石刻、雕塑等艺术手法,创造了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造型和风格。

四.庆阳荷包

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甘肃庆阳的一种汉族民俗物品。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吉祥如意,祝愿祈福,禳灾避邪,祛病保平安是庆阳香包祈祝这个大千世界的亘古主题。

▲兰州大学附属中学学子学做庆阳香包。

五.道情

道情是甘肃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陇东道情产生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察。据老艺人的记忆,首先把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演唱的,发源于甘肃庆阳、环县一带,约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艺术表演。被誉为陇上奇葩,深受观众喜爱。

—the?end—

编辑博观研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