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小香包绣出增收致富新希望

2025/3/26 来源:不详

庆城县“小香包”绣出增收致富“新希望”每日甘肃网6月3日讯据陇东报报道(庆阳融媒记者李云)近年来,庆城县通过扶持产业带头人、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创建香包文化品牌等措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从“小香包”到“大产业”的华丽蜕变,让庆城香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近日,记者走进庆城县双萍电脑香包刺绣有限公司,经理吴海萍正忙着赶制发往青海的订单。吴海萍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她和姐姐经营一家服装店,后来听说县上举办了香包刺绣培训班,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由此开启了刺绣致富路子。“当时我们姐妹俩买了一台电脑绣花机,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个小公司,刚开始生产的产品基本都是零售。”吴海萍说。年初,在庆城县民俗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吴海萍的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她投资30万元成立了庆城县双萍电脑香包刺绣有限公司,所有的产品实行订单制,统一定制、统一销售,公司生产的香包产品因做工精美,不仅在县内畅销,还远销青海、山东、陕西等地,每年收入20多万元。庆城县兴隆刺绣中心总经理贾淑梅是庆城镇封家洞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从事香包刺绣16年来,她从刚开始的单打独斗,发展到现在成立了刺绣公司,她也成为村里妇女创业的带头人。“我以前在家种地带孩子,现在带动周边的留守妇女一起做刺绣,一起增收致富,感觉很有意义。”贾淑梅说。如今,贾淑梅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她组织6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加入到刺绣行列,成了家里经济收入的“顶梁柱”,既保证了传统刺绣的纯手工制作工艺,也带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创业热情。随着庆城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庆城县积极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旅游格局,民俗文化产品也崭露头角,受到各地游客青睐。目前,庆城县共有国家、省、市民间艺术大师人,刺绣、剪纸、泥塑、雕刻、编织民俗协会6个,从业人员3万多人,产品种类达多种,年销售收入达2.7亿元以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