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黄土塬天下第一塬甘肃董
2025/3/4 来源:不详董志塬,地理学上称为“董志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中心,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大塬,因此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塬面平坦,塬边破碎,因其黄土堆积最厚(达到多米),塬面最完整,加之农耕历史悠久,故此获得如此美誉。
什么是“黄土塬”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或黄土桌状高地,是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被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它可以是黄土堆积在侵蚀切割不强、地势平坦的大片古地面上而成,也可以是充填山间或山前低地中的平坦黄土面受沟谷分割而成。黄土塬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以土塬为主体,周边有山沟相间,形成了独特的壶口状河谷地貌。
塬示意图
董志塬的定位董志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涵盖了庆城县南部、西峰区全部、宁县和合水县西部。这片广袤的黄土塬海拔在~米之间,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6万亩。其黄土层深厚,深达80~米,这一厚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董志原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被誉为“山顶平原”和“陇东粮仓”,是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董志塬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先周时期周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分布着庆阳市西峰区、宁县、合水县和庆城县的24个乡镇,人口约50万。这里是甘肃省庆阳市的主要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和油料等,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之说。这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层深厚,地肥水美,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
董志塬的形成原因在地理形成上,董志塬是由于地板裂变挤压垄起和黄土移动堆积而形成的,距今已有二百万年的历史。这一独特的地理形态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董志塬是甘肃省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区,塬面宽广,一望无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董志塬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塑造出来的。在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风力沉积物在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而董志原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地质运动和河流切割作用,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阶梯状或台状黄土高原。
黄土堆积物的主要特点包括粒径随风的扬程递减,分选性良好,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微量元素丰富,砂粒磨圆度好等。这些特点使得黄土在风力作用下能够远距离搬运并在董志塬地区堆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不断堆积,逐渐形成了如今董志塬的广阔塬面。
董志塬所处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北方干冷气候的影响密切相关。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暖流北上,使得北方变得干冷。凛烈的西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砂土裹挟南下,漂落于陕甘晋宁等地,经过数十万年的沉积变化,最终形成了如今黄土高原的大概地貌。而董志塬则是这一地貌特征中的典型代表。
董志塬的地表形态董志塬的地表形态由上面提到的黄土堆积和长期的地质作用共同塑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黄土原侵蚀地貌。塬面平坦且完整,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南低北高,海拔高程在~米之间。南北长约89公里,东西宽约46公里,形状近似三角形。
董志塬的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厚度达到70~米,中心部位土层更厚,边缘则相对较薄。由于长期受到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刷以及河流的切割作用,地表侵蚀严重,形成了塬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塬边多发育不规则沟谷,深度约为~米。
董志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这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降水集中,暴雨频发,造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同时,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了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这种地貌特征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也赋予了董志原独特的地质美学价值。
董志塬的地貌单元主要包括黄土塬和黄土梁峁沟壑。黄土塬是四周被沟谷切割的平坦高原,平坦开阔,占董志塬总面积的40%。黄土梁峁沟壑区则是以梁、峁、沟壑等为主,地形支离破碎,冲沟发育,沟谷下切。
董志塬的植被情况和农业情况董志塬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灌丛主要分布在沟壑阳坡地带和近源台地,是良好的放牧场地。森林则主要分布在塬边、沟壑阴坡或沟嘴等区域,主要以典型落叶阔叶林为主。草原植被则分布最广,覆盖了董志塬的大部分地区。除了自然植被外,董志塬还分布有一定量的人工植被,如人工林、防护林等。
当地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和油料等。这些作物在董志塬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产量稳定且品质优良。因此,董志塬素有“陇东粮仓”之称,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塬上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该地区河流众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些河流在灌溉农田、补充地下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障。
董志塬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拥有深厚的黄土层,土壤相较于黄土高原其他地区更加,肥沃,富含矿物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黄土高原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具有季风及黄土高原气候的双重特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的积累。
董志塬相关的重要历史董志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也是华夏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诞生地。
西周时期,它处于西周与西戎的结合部,是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董志之名始于汉代,据《后汉书》记载,“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表明董志之地名富含一种精神和力量,代表当地人民的志气和愿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范仲淹一门父子三人戍边的英勇事迹。
董志塬还见证了晚清时期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役——董志塬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左宗棠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成功击败了敌军,巩固了国家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这场战役的胜利提升了左宗棠的声望和地位,为西北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