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向善以文立世相亲相爱以和治家
2022/5/27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病专业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42824.html
在庆城县的新闻圈,活跃着一个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虽已渐进八旬,但每逢有新闻事件发生,总有他背着相机的身影及时出现,为庆城的宣传事业默默奉献着。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同样为新闻事业付出的大家庭,一家人在他的熏陶和教育下在各个新闻岗位上辛勤工作着,让我们们同走近李世栋,走进他的家庭。
四世同堂一家亲
赓续传统、以和治家“家庭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是我们栖息身心的港湾。为了这个梦想,几十年来,李世栋始终牢记“家和万事兴”这句治家立世格言,一路脚踏实地的向前走。他的原籍在河北省,祖辈逃难到陇东,3岁时母亲过世,18岁时父亲去世。面对失去双亲的悲苦,使他过早的品尝了无家可依孩子的艰难,在心灵深处烙上了家庭的极端重要性。
为此,在他和妻子结婚以来,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困难多么巨大,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以和为贵”的中华 传统文化根植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家庭遇到需要解决的重要事情时,总是商商量量、共同拿主意;遇到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总是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把事说清、把理说透,不回避、不遮掩、不争吵;遇到各自的一些牢骚埋怨,都能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着想,换位思考;自己工作之余,只要回到家中,家务农活就多干点、多分担点,让妻子少受点累、少操点心;面对庄周四邻,有困难大家都互相帮衬点,有争议都早化解、早沟通,不留积怨和矛盾,多年来都能和谐共处、相安无事。
老人骑着自行车跑新闻
老伴罗正英在做午饭就这样家里家外,他们夫妻同心同德,相亲相爱,相互体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努力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民主祥和、安全稳定、快乐向上的家庭环境,让他(她)们从小到大,不管身处何地、从事何事,始终都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家庭的温暖,并在各自小家庭的生活圈子里,以此为鉴,做到爱护家庭、珍惜生活,成为他们这个大家庭不断成长前进的方向标和原动力。
——年李世栋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老伴罗正英也领到了50年党龄的纪念杯。——牢记初心、以文修身“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句话对李世栋老师的影响很大,多年来始终激励着他不甘平庸、不甘得过且过的消耗年华、虚度人生。从小目睹山区孩子缺文化的可怜茫然,在父亲的教导支持下,他发奋读书,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用文化改变山区孩子的前程。可老天多难,在他18岁上师范的时候,父亲撒手人寰,家庭的栋梁柱倒了,花销一下子没有了着落,是进还是退,到了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
当时想,困难再大,自己都要坚持住,只有坚持住,自己才能有出路,才能去实现圆梦山区孩子文化缺失的初心。于是他依靠假期和周末当小工挣钱,投亲靠友借钱,还有争取学校的助学金,就这样东凑西借,总算熬到了毕业。分配工作时,他果断的交上了回山区教书的志愿。年9月,他怀揣梦想,一路欢歌回到庆城县西北山区,当了一名真正的“孩子王”,这一干就是37年,从来没有后悔过。期间他没有离开过山区,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先后在蔡口集、太白梁、土桥等4个山区的中小学担任教师、教导主任和校长等职务。
退休后回到工作一辈子的山区继续采访、工作
指导农村通讯员写稿
正是由于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与奉献,对以文化人信念的执着与坚守,几十年来为山区培养了一大批 学生和土生土长的实用人才,他也获得了省“园丁奖”的称号,实现了“痴心山区育英才、但见桃李满山红”的夙愿。
几十载辛苦,换得光荣永远
在他的率先垂范下,现在他们一家人中有8人从事教育职业,都在为人师表,是一个典型的教育之家。如今一家人坐在一块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