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传连载之二十三丨沙尘暴吹来个董志

2025/3/4 来源:不详

《泾河传》连载之二十三沙尘暴吹来个董志原景颢   从空中俯瞰,在中国中部偏北,西起青海日月山,东抵太行山,北至内蒙古南部长城一线,南达秦岭,在东西千余公里、南北公里的广袤区域内,覆盖着一望无际的黄土,这就是中国的黄土高原。共涉及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河南7个省(区),46个地(盟、州、市),个县(旗、市、区),这个巨无霸的黄土大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3.5万平方公里,海拔在—米之间。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黄土,都集中在这里,这里也是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最连续的黄土沉积,在地球上独一无二。   黄土具有很好的自肥性,土质疏松,结构均匀,与地球上其他地区的石质山地及中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土结构完全不同: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不是产生在本地的古土壤,它是被“搬运”过来的。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地质学家们一直在问: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这么大面积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今天有人给你说,董志原是沙尘暴吹来的,你肯定不相信,但地质学家却告诉我们,这是真的!不仅是董志原,陇东所有的原,比如什字原、长武原、太平原、草峰原、新城原等等,都是“风”吹来的。   年2月20日,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刘东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的毕生成就被总结为四个字:黄土风成。说得稍微专业一点,就是他率先揭示了中国黄土——古土壤的旋回特征,奠定了古气候多旋回理论。此前早在年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就在他的著作《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认为中国黄土高原风成于晚更新世。随后更进一步用更为精确的科学研究证明和支撑这一理论的,是刘东生先生的“黄土风成”说。年代末,刘东生就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识别出古土壤,将风成黄土的历史从晚更新世上溯到早更新世。年,刘东生集他自己30年黄土研究之大成,发表了中国黄土研究的扛鼎之作《黄土与环境》中英文版,在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刘东生和他的团队“从中国约米厚、含30多层古土壤以及无脊椎、脊椎动物和早期人类化石的风成沉积的研究建立了整个第四纪的丰富记录!”刘东生是最早意识到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大气环流改变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科学家之一,他第一个发现了第四季初期青藏高原发生快速隆升的证据,第一个认识到青藏高原隆升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密切联系。   刘东生给我们描绘的包括董志原在内的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既生动又形象,充满浓厚的传奇魔幻色彩。   穿越时空,让我们回到五亿年前。那个时候的地球,情形与现在完全不同,地球表面只有一个单一的大陆,处于浩瀚海洋的包围之中,后来的学者们将其称为泛大陆,或超级大陆。距今五亿年左右,超级大陆分裂为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古陆,地球外部的板块拼接在一起,且一直处于运动当中,海洋与陆地的位置,因此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今黄土高原所在的板块,当时还在赤道附近。那一时期,地球上的气候火热湿润,遍地是高大的石松、羊齿和蕨类植物。分裂后的大陆板块,不停地向北缓慢移动,几千万年以后,黄土高原所在的古大陆,终于到达了北温带。在这个时期,全球的气候都很温暖,河流逐渐形成。在以今天的平凉、庆阳为中心的陇东地区,向东流淌的河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整个范围涉及如今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份。大湖的周边生长着极其茂盛的植物,空中飞翔着与恐龙类似的始祖鸟,这一时期地球上的统治者是恐龙,地质学家们将其称为侏罗纪。在随后到来的白垩纪,火山活动更加频繁,大量的熔岩不断地涌出地表,覆盖着大地。这是地球史上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大湖周边茂密的森林,经过各种复杂而漫长的地质作用,被深埋在地下,成为现今我们能够开掘并利用的煤炭和石油——这也为20世纪人们探测出长庆油田和华亭煤田,早早地埋下了伏笔。   距今一亿二千万年前,北美、南美、欧亚、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各个陆地逐渐分裂开来,总体向北漂移。在这个过程中,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亲密接触”,两个大陆碰合在一起,碰撞产生了强大的力量,使得青藏高原急剧抬升,中国全境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了,这个过程极其缓慢,并非像动画片所演示的那样一蹴而就,整个过程持续了上亿年之久。由于印度板块插入亚洲板块下面,在挤压力的作用下,陆地开始缓慢抬升,当今天我们才认识的青藏高原海拔抬升到米的时候,黄土高原所在的区域出现了断陷盆地,盆地内湖泊众多,湖泊外围是辽阔的冲积平原,气候逐渐变得干燥,恐龙早已灭绝,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动物是剑齿古象。   时间又过去了很久,大约在两千多万年前,继续抬升的青藏高原,其高度已足以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西北地区愈发变得干旱,湖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沙漠、戈壁。当青藏高原的高度达到现在高度的一半——米的时候,季风系统已经形成,季风由两股气流组成,一股是来自于海洋湿润的夏季风,一股是来自于西北干冷的冬季风。每到冬春时节,从青藏高原米至米的高空,强大的气流——冬季风挟沙带石,开始向东流动,天地之间飞沙走石,尘土弥漫,强劲的冬季风把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粉尘物质吹送到黄土高原来。其实,这季风就是后来被我们认定的沙尘暴。这场旷日持久的季风,一直吹了两千多万年,在持续不断的沙尘暴的作用下,无以计数的黄土粉尘被搬运到数千公里以外,雄伟广袤的黄土高原就此诞生——这情形很像陇东地区碾麦扬场的样子,扬场时,在风力的作用下,沉重饱满的麦粒就地落下,轻薄的麦衣随风飘扬到远方,麦衣飘扬到远处落下来的情形,与沙尘暴携带黄土到远方才落下来的情形完全一样,不同的是沙尘暴的力度要更猛烈更带劲,才会带动黄土飘扬到几千公里之外。   由此看来,如今我们看到的沙尘暴,其出现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可怕。如果没有那场曾经吹送了两千万年之久的沙尘暴,就不会有今天我们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地球绝对会是另外一个面貌。年8月,我跟随陇东学院张多勇教授考察时,在灵台县什字塬南部边缘新修的泾渗二级公路旁,我们看到了原边新剖开的数米高的黄土层地貌,黄土剖面呈现出颜色深浅不一的5层平行叠压的古土壤,每层约有1米的厚度——张教授告诉我们,这每1米的土层都是沙尘暴吹送10万年才得以形成,这5层5米厚的古土壤,是沙尘暴连续50万年吹个不停才完成的杰作。   时间在流淌。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并没有长久地定型并保存下来,在雨水和河流的共同作用下,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45.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33.7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黄土高原由此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时间在流淌。如今我们看到的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西北黄土高原,已经不是“她”最初的模样,而是被风雨不断侵蚀后伤痕累累的残存。原面残破,犬牙交错,残损消耗的程度令人触目惊心。相较而言,陇东地区的黄土高原,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黄土高原,其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庆阳董志原为核心区的陇东黄土高原,地貌最为典型和独特,也最具代表性。   沙尘暴在继续吹,千年万年不停,黄土大原不断地在增高;河水在继续流,千年万年不停,董志原不断在收缩。泾河由西向东流,马莲河从北向南流,蒲河从西北向东南流,在3条河流的共同作用下,董志原形成了南北长87公里、东西宽26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的规模——这个数据来自于多年前的唐代。虽然,比起数万年前大风起兮尘飞扬、黄土大原居东方的规模来,彼时的董志原已经小得十分可怜,即便如此,它仍然是陇东地区最为平坦最为完整的黄土地,也是迄今为止地球上硕果仅存的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流云飞,时间逝。年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董志原,北起驿马关至庆阳城一线,南至泾河谷地,由东到西介于马连河与蒲河之间,包括西峰区、庆城县大部及宁县、合水县各一部分。原面海拔1—米,黄土厚度在—米之间,最厚处达米左右。有13条较大河沟呈辐辏状向原心伸入,将原面分割成无数碎块。原边条支毛沟在频繁的洪水冲刷下,各个沟头像无数个巨爪伸向董志原腹地,把一个本来完整的原面切割成面目可怖的“鱼骨状”。一般沟壑深—米,大小沟壑占原面总面积的61%,荒坡又占沟壑面积的57%。   近代以来,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形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董志原的人口密度急剧增长,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的逐步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大小河流年产泥沙量高达万吨,沟谷切割越来越深;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造成了原面蚕蚀,沟头前进,原面越来越小。进入21世纪,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原”之称的董志原,东西宽度已从唐代的36公里减少为18公里,最窄处仅有50米,而这个变化仅仅用了1多年时间。如今,原面最窄处只剩下狭窄的崾岘连接,两侧沟头大有连接的趋势。其面积已由原来的平方公里减少到平方公里,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正以平均每年42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如果听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天下黄土第一原”将不复存在。   好在有识之士正在觉醒,21世纪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董志原危机四伏的现状,并开始了对这座黄土大原有意识的保护。目前,董志原已被列为甘肃省水土治理的重点,6年,甘肃省投资约两千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其中一半用于董志原的水土保持。尽管这一点钱对董志原的治理几乎是微乎其微,但至少人们已经意识到黄土高原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已经开始在行动。   每次行走在董志原,或者是我的家乡什字原,极目平阔田畴,村舍阡陌,我心里一直在默默地祈祷:但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黄土大原能天长地久,与日月长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8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