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剩女嫁农村剩男惹争议,24亿单
2023/5/16 来源:不详剩女大多在大城市,剩男大多在农村,这是中国新的城乡二元化。
(《人再囧途之泰囧》剧照)
春节期间,平时各自忙碌的家人相聚,婚姻大事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大龄单身青年不光是父母的心病,也逐渐成为社会公共议题。在网络上,不时有各路专家“出谋划策”。
近日,山西省智库发展协会副秘书长吴修明有关“剩男剩女”的言论一出,随即引发舆论一片哗然。
“如今城市剩女多,农村剩男多,如将农村剩男进行技能培训,输出到女性集中的城市,牵头组织跨区域的鹊桥相会,可以促进地区间性别流动。”这种典型的“砖家”雷人雷语让人大跌眼镜,不过是增添了节日期间人们的笑料和谈资罢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的未婚适龄人口数量惊人。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有超过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万人。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单身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瑞典——51%,但是要算绝对人数,中国则以庞大的人口基数领先。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庞大的单身人群?性别失衡背后确实存在着城乡差别问题。
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万。想象一下,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住的都是男人,那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剩女大多在大城市,剩男大多在农村,这是中国新的城乡二元化。
(年8月28日是农历七月初七,甘肃庆城县和合水县两地近百对新人分别在当地举行集体婚礼,并倡议抵制“天价彩礼”,破除陋习。)
尽管如此,简单的人口流动、性别调剂无法解决问题。
毕竟,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社会动物,不能简单地归于经济学意义上的要素,婚恋市场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进步了,城乡之间的差距真正缩小,适龄青年才能在婚恋市场上打破无形壁垒。
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一方面,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导致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至年末,全国男女性别比为.46(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以每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计)。其中,20岁至24岁为.61,25岁至29岁为.65,30岁至34岁为.28。可见,适婚年龄段的男性数量远大于女性。
另一方面,农村剩男是中国长期城乡二元发展的代价。-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从亿元增长到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5%,高于GDP年均实际增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4.6%上升至51.6%。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大量农村女性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服务业部门就业,她们不愿回到农村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农村大龄剩男的选择减少。
失衡的性别比例导致农村婚姻盛行天价彩礼。
很多地方形成了攀比之风,礼金不断攀升。从全国彩礼地图来看,最高的是福建,高达30万;其次是浙江,也有20万,江西、山东、河北为15万。但是据说江西彩礼非常高,特别是赣南地区,早已超过了20万。房子、车子、彩礼新三大件,加起来都要上百万,这成为了农村单身男青年的三座大山,无力承担者只能被迫单身。
(调查显示,如果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只有6.9%的女性会降低择偶要求,会降低择偶要求的男性则有18%。)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剩女形成更多的是经济独立,尤其集中在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人群”中。
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我国自年以来的本科毕业生,女比男的比例差不多是:,而且呈现出学历越高,女性比例越高的特点。当解决了生存需求之后,她们对于理想婚姻的追求,就会对另一半更加“挑剔”。加上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女性就业人口,导致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女性越来越多。
早在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城市白领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就显示,女性的择偶标准相对男性较高,其选择的范围也就相对较窄,尽管承认自己的择偶标准较高,但女性不会主动调整择偶标准,以至错失择偶最佳时期。
调查显示,如果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只有6.9%的女性会降低择偶要求,会降低择偶要求的男性则有18%。单身女性所受的社会压力是单身男性的近2倍之多,而女性单身的主要因素则在于择偶标准过高。
随着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大幅提高,一线城市落户政策的收紧与房价的高企不下,80后、90后男生在一线城市立足难度显著大于70后,80后、90女生在适婚对象中可挑选的优质男性越来越稀缺。因此,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女性会越来越多,理想的爱情和婚姻都将成为奢侈品。
社会是无数个体的集合,即使像婚恋这样的个人私事,我们看到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对于国家来说,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普惠性的保障房,关系到千千万万青年的幸福。对于个人来说,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社会价值,树立理性的择偶观,不在一些外在“标准”上苛求,也许会有助于尽早脱单。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剩男剩女的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自从有了生物以来,为了繁洐后代,择偶矛盾便已然存在了。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巴斯在经典名著《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中告诉我们,人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适应变化情境下的择偶策略,这些策略基于生物进化的深层心理机制。我们都是从一条漫长的、未经破坏的祖先繁殖之链延续下来的,他们都在竞争合意配偶时技压群雄,吸引到在繁殖方面有价值的配偶。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不必太过为今天的剩男剩女们焦虑,在进化的历程中不断再现的情境,创造了携带到今日的策略。比如,两性比例失衡。
人类学家发现,当女性过剩时,巴拉圭的阿赫族印第安人男性不情愿只忠于一个女性。当男性过剩时,委内瑞拉的希维部落中,一夫一妻制得到采用,而且离婚率直线下降。当然,不同的文化会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但总的来说,人类的择偶策略会随着性别比例缓慢适应,也会进化出新的择偶策略,比如交友软件。
人类择偶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竞争和冲突的历史。迷人的配偶的数量总是少于有欲求的人,有些男性会显露出和善、睿智、可靠、爱运动、帅气和良好的经济前景,女性一般会欲求这样的男性。同样,美貌惊人的女性是很多男性欲求的对象,但只有很少成功的男性能够成功吸引他们。
这些严苛的事实,造就了两性内部的竞争和冲突,也让一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名女性或男性购买最新款的面霜和下班后在健身房挥汗如雨,本质上都可以理解为一种择偶的内部竞争。
明白这一点,再来看各路专家们“出谋划策”,我们就会坚信:公共权力其实大可不必像父母那样事无巨细地为剩男剩女们“操心”,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赋予所有社会成员以公平权利,使他/她能够充分的发挥和展现自己潜力,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每一个社会成员自己去寻找属于他/她的幸福吧!(记者郜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