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生芳

2022/8/17 来源:不详

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90620/7232766.html

原创:何得鉎周著铭

庆阳地处黄河中上游流域,是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也是西北民歌的叠汇区。庆阳民歌源远流长,《诗经》里的《豳风》等歌曲反映了周先祖在庆阳开发豳地和先民们农耕劳作的一系列情感、典故、舆情等故事,均以民歌的艺术形式,充分完美地表现出来。

庆阳地势南低北高,是一个集山、川、塬,峁、岭、梁、沟、壑错落相间的黄土高原,平时人们隔山传话靠吆喝,抒情、解闷唱民歌;以劳动号子、打夯杵基、牧羊放牛、田间劳动耕作等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律声乐语言艺术,用小曲、小调表达当时人们的一种思想情绪与情感、社会与舆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逐渐沉淀出了妩媚细腻、绚烂多彩、妖娆粗犷、雄壮豪放等多种格调的说唱语言艺术——民歌。

出生于年2月,丁未羊年生人的李生芳,娘家是庆城县翟家河乡店户行政村贾洼自然村,婆家是翟家河乡程家河行政村翟家河自然村,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自小家境贫寒,姊妹众多,在店户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喂牛放羊,在农业社劳动挣工分,帮工等补贴家用。清苦的生活没有磨灭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加上个人对民歌的追求,还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论是在做家务还是在田间劳作,喂牛放羊,她嘴里总飘扬着从爸爸、妈妈、伯父、邻居,以及远在环县的姨夫、姨妈串亲戚时学到的那些悠扬动听的民歌和歌谣;身边总是洋溢着欢乐愉快的气氛。

由于对民歌的痴迷,李生芳只要打听到周围自己不会唱的民歌,就专门登门拜访,拜师学艺,无论如何也要学会。由于读的书不多,对音乐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刻,每学一首歌,她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从摸仿口型润色换气技巧,调控声调音色到掌握节拍节奏都能够完美成熟于心,这些她都要一步一步地去学去做去尝试,不知为此努力她多走了多少弯路,不知气馁地在习练中去拔高去超越,达到声色音律至善臻美。

淳朴善良的乡亲们都喜欢这个性格活泼、能歌善舞的小姑娘,毫无保留的把自己所会的民歌一一教给李生芳。这些民歌都是以庆阳当地方言,朗朗上口,易记易传播,他们以师徒的形式口口相传,歌词基本上都来源于庆阳当地农作生活,大部分反映的都是庆阳当地各个村舍和人民公社集体劳作时的场景、当地的爱情故事、家庭伦理观念和农闲时的生活场景等。

她的第一代传人是她的姨娘黄凤梅、黄桂英。家住环县大树塬乡王洼子村,她被作为她们的亲侄女是以口传心授、世代传唱形式传承给她的,主要歌曲内容有包括诉苦歌、劳动歌、生活歌、婚姻歌、爱情歌、历史传说歌、仪式歌等,这些歌曲的唱词多采用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表现手法,以七字句为主,若有四句唱词,则一、二、四句押韵,两句唱词的,句句押韵。其音乐曲调多为民族徽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乐句单乐段体或四乐句单乐段体,二乐句体现出为对称性特点,四乐句则体现出起、承、转、合民族音乐的结构特点,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研究价值。

她的第二代传人是她的父母李有珍、黄兰英,是她的爹娘,娘家人住在庆城县翟家河乡店户行政村贾洼自然村。传承的大量由庆阳市庆城县、正宁县、华池县、环县等地方土生土长的地方民歌手创作改编形成抗战时期,产生的大量民歌,汇聚了许多能够充分体现陇东黄土高原,庆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民风民俗和性格特点,语言朴实真切,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简明精炼,具有很强包容性和渗透性,而且具有较强广泛影响力的民歌,代表作如正宁汪庭有整理改编由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绣金匾》、环县曲子镇边区劳动模范孙万福创作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华池县张寒晖整理改编的当地劳动号子《推炒面》而成的《军民大生产》等极具庆阳地域特色,植根陇东庆阳唱红全国,流行在祖国大江南北等一系列的红色革命歌曲等。

她的第三代传人是她婆家的伯父翟相儒,是翟家河乡程家河行政村翟家河自然村人,邻居李东太,是翟家河乡程家河行政村代家庄自然村人,传承了流传很多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各个年代的歌曲作品。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激烈变革,促使庆阳民歌迅速发展起来,并呈现出兴旺的景象。尤其在20世纪以来各个年代末,陇东山区成为革命老区,庆阳民歌也揭开了最灿烂的一页,数以千计的红色歌谣不仅在当地民间流传甚广,而且不少歌谣成了后来红极一时、唱遍神州的民歌,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第四代传人李生芳,在后来的传唱过程中,发现好多歌曲就只有她一个人会唱了,她猛然一惊,才认识到如果再不好好搜集保护这些动听的民歌,以后可能就没有人再能听到它们了。于是她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知道的每一首歌曲都能保存并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和以后的人都能听到。他把自己平时从父辈们身上学过来的民间歌谣搜集起来,再把歌曲教给左邻右舍乃至方圆数十里的村民传唱。年复一年,慢慢地她就成了庆阳为数不多比较有名的非遗文化市级民歌传人。

她演唱的代表作品有《绣金匾》《送亲郎》《割韭菜》《卖鲜花》《拜新年》《珍珠倒卷帘》《十劝郎》《双放牛》等。年秋天,在家人的支持下,李生芳硬是把村子里已解散40多年的秧歌社火队重新组建起来,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预想不到的难题的情况下,组织教习、排练她们唱民歌、扭秧歌、耍社火,丰富了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

在她精心组织下,一个从开始有20~30人参加的民间秧歌队,经她教习、编排、融合扩充,至今已发展壮大到了多村民参与的专业社火队。她把自己四处学来的数十首民歌创编成内容丰富多彩的乡村社火节目,每逢过年过节的机会就组织起来,为广大群众集体演出。自筹资金在村里举办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和配合各种不同场合的节目慰问演出、义务演唱、电视台节目录制等活动30多场次,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的喜爱。

久而久之,李生芳的名声和人气越来越旺,越来越大,逐渐传遍陕甘宁三省周边各市县。在庆阳她成了久负盛名,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她的事迹被多方媒体争相报道……她和她的社火秧歌团队先后参加了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节目组走进庆阳的节目录制;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军营大拜年》节目组走进庆阳红色革命根据地南梁节目的录制。随后的岁月里,只要中央电视台、甘肃省电视台等多方媒体到庆阳录制节目,就去找李生芳这个民歌创编能手合作拍摄录制各种题材的节目10余部。

出名上电视不是目的,如何把庆阳民歌传承保存下去才是李生芳的目标要求和奋斗方向。为此她坚持寻找并组织庆阳同样热爱当地民歌的人们,从庆阳民歌余首中挖掘、整理、创编出多首,巡回演唱演出,并编纂成《庆阳民歌集》,协助庆阳文化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庆阳民歌民谣,传承先辈人留下来的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能够得到保护和继承,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这是李生芳已经做了几十年的事,直到现在,她仍然在做,也不打算停下来。立志将这份灿烂的文明不断地延续下去,与庆阳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跳动着鲜活的时代脉搏一同尽情地不断绽放。

何得鉎,男,56岁,大学文化,甘肃省庆城县人,现就职于庆城县公安局。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庆阳市乡贤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